最近,正在使用Path的网友表示,现在打开path,大红色背景下,几个活泼的卡通小人儿,头顶着一行简单的“Goodbye”,不仅如此,在appstore里有看到Path的最新文字介绍是:是时候说再见了,看来这款风靡一时的私密社交软件终将与我们挥手告别了。
对此,Path也证实了这一消息,并确定自10月1日起Path将从App Store和Google Play下架,10月18日正式终止服务。
说起path,国内90%的朋友可能都会一脸懵逼,就连他土生土生的美国,在最热时期它的用户量也不过5千万左右,当然,这也与它与众不同的产品定位有十足关系。
path从成立之初,就与Facebook、Instagram等开发性社交产品持相反道路,主打私密社交,由于 “添加好友”与“接受好友请求”等功能,所以用户每一次发布的文字、音乐、照片,都需从手机通讯录或者邮箱两种方式选择你觉得能看到你此条动态的人,且最多只能设置150位好友可见。
但是由于产品实在太“小而美”化,所以虽一出道就被视为Facebook的颠覆者,用户口碑也相当高,但它却从来没有成为美国市场的主流,不仅在美国市场无法发展出大量的用户,早在2014为了迎合亚洲用户还曾推出过表情包内购,此次尝试不仅没有打开亚洲市场,更是让path与欧美市场也渐行渐远,目前整个亚洲地区,就只有印尼用户量最多,其他国家几乎全军覆没。
虽然path产品定位上来说是失败的,但是其确实在设计上让一众国内外APP争相效仿,早在2010年推出的版本中就开启了图片、文字、音乐、签到都等功能,要知道我们现在用的微信也是2011年才正式发布开始进入用户视线。再比如Facebook上允许用表情给好友状态点赞功能,Path早在2012年就有了。
不过,就社交而言,特别是原意与陌生人分享生活的年轻一代,这种小而美的社交方式,要成长甚至壮大起来实在困难,比如国内专注做“小而美”的网易博客、人人网也是因为此类问题而不得不关停。那么,你又是怎么看待社交私密化的呢?